班長日記

青蛙王子與蟾蜍公子有何不同?
大家期待已久的青蛙課程來囉~
老師傳達了很棒的態度
上課的青蛙都是上課前一老師去郊區帶回來讓大家認識的,
課程結束後,老師也要讓青蛙回到牠們的家
課程主要介紹
青蛙與蟾蜍的分別->
青蛙較親水,而蟾蜍較親陸
青蛙多用皮膚,需長時間在水中,才有助呼吸
蟾蜍表面多顆粒,較少使用皮膚,多使用
青蛙無毒腺,蟾蜍有毒腺
如何以青蛙的外觀判定棲地環境->
蹼的大小,大則是海,小則是陸域溪流或池塘
眼睛的軸向,水平則是地面活動型,垂直則是雨林(為了對抗天敵)
鮮艷的毒箭青蛙毒液來自哪裡->
牠們的食物
因為青蛙的舌根構造及如膠水般的唾液,
即使視力不佳
讓牠們每次覓食,都是百發百中
現場的每一位小朋友都超愛青蛙,提了很多問題
小朋友們也很積極舉手回答老師提問
想必此行大家一定收獲滿滿~
#立馬預約1月份夜觀課程
#心動不如馬上行動
看全文>>
班長日記

🐸 蛙蛙狂響曲
耳熟能詳的兒歌「一隻青蛙一張嘴,兩個眼睛四條腿,撲通撲通跳下水。」及生活上象徵招財的蟾蜍,到造型可愛的大眼蛙,生活看得到青蛙的魅力是老少咸宜。
活生生的青蛙,除了從小在鄉下長大或熱愛大自然的人,很多人都不知道台灣有哪些蛙類。鈞頭老師正將帶領大家進入蛙類的世界,告訴大家蛙類,認識牠們的居住環境及生殖方式,探討牠們如何覓食及防禦敵人,如何從卵發育成蝌蚪。
一般人通稱的蛙類包括青蛙和蟾蜍屬於兩棲類。
兩棲類是最早登陸的脊椎動物,從蛙類的生活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牠們的水陸兩棲性。牠們通常將卵產在水裡、水邊或樹上,幼體(蝌蚪)在水中發育並用鰓呼吸,成體則用皮膚和肺呼吸並可以在陸地活動。從蝌蚪變成成體的過程稱為變態,由觀察蝌蚪的發育及變態過程,可看到大自然的奧妙。
蝌蚪在發育中期先長出後腿,前肢則在蝌蚪期末期才會成型,牠們利用伸出的前肢擋住用鰓呼吸時的出水孔,使剛變態的小蛙自然而然地放棄鰓呼吸,完全改用肺及皮膚呼吸。牠們的骨骼系統及消化系統也發生很大的轉變,以利適應未來完全不同的陸地生活。而在完成這些變化之前,小蛙暫時無法進食,但小蛙要如何維持生命呢?
蝌蚪的變態過程,剛變態的小蛙還帶有尾巴,然後逐漸地萎縮消失。尾巴固然是因陸地生活不再需要而消失,而從尾巴分解出來的養份,也正好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。大自然的奧妙都是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。
簡單蛙類的認識後,配合文字描述、蛙類影像、聲音影片快速學習方式。引領大家觀察牠們的一生,採取友善蛙類的行動。
看全文>>
班長日記

20201107小小蛙達人
鈞頭老師再次展現達人功力,帶領小朋友進入醉人的蛙蛙世界......
第一式 蛙照片:一張張萌照,很難讓人不愛上這些小動物,搭配老師述說拍攝這些照片的秘辛(沒錯,照片大多都是老師實地拍攝的)。有的時候,上課除了知識的傳遞,老師本身對於課程的熱情更能讓孩子(包括大人)進入"ZONE"(詳見影子籃球員)
第二式 蛙影片:大家都知道蝌蚪變青蛙(吧?)但是你知道他是怎麼變青蛙的嗎?你知道變青蛙的過程也多麼變態嗎? 青蛙用長長的舌頭捕食,但她是如何捕食的? (後面就不劇透了...)一部部精彩影片,搭配老師的解說,驚訝的不只小朋友,隨伺在側的爸爸媽媽相信也都獲益匪淺。
第三式 蛙VS蟾:蛙不是蟾,蟾不是樹蟾,樹蟾不是樹蛙,樹蛙就是樹蛙...很亂嗎?那你適合來上下一次課。
最終式 蛙體驗:近距離觀察赤蛙,角蛙,蟾蜍....千萬小心,不要太過熱情傷害這些小動物了歐!!
課程終了,還有小朋友不願離去! 恩~今天的小小蛙達人 成功!!
看全文>>
台北 台北 兩棲蛙類介紹 小小動物達人
小小職人
本活動由 鈞頭老師 推薦
「一隻青蛙一張嘴,兩顆眼睛四條腿,撲通撲通跳下水⋯⋯」,這是一首大小朋友耳熟能詳的兒歌,歌詞的主角正是——青蛙。想知道為什麼夏夜裡小小的青蛙可以發出如此宏亮的叫聲嗎?想更進一步認識青蛙的構造跟行為嗎?那你一定不能錯過這堂精彩的蛙類介紹課程。
親子活動 職業體驗 流程
1.簡單介紹蛙類的身體構造及功能
2.介紹青蛙的生命週期
(1)卵
(2)蝌蚪
(3)成體青蛙
3.介紹青蛙在野外的生活環境
4.介紹青蛙如何防禦敵人
5.台灣的蛙類介紹
6.近距離觀察活體
親子活動 職業體驗 交通
- 地址: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12號3樓
- 大眾運輸:有
- 步行時間:5分鐘以內
Google Maps Generator by
embedgooglemap.net
自行開車(Google 指引至 台北 台北 兩棲蛙類介紹 小小動物達人)
親子活動 職業體驗 叮嚀
建議年齡:皆可
親子活動 職業體驗 資訊
- 有親子廁所
- 有尿布台
- 有哺乳室
- 適合娃娃車
- 有停車場
- 有無線網路
- 有室內空間
- 有冷氣
- 有餐點可購買
- 現場有飲水
活動推薦